出门在外,一个人,总有一个夜晚会如此的宁静,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,仿佛可以通往心灵的最深处。也如此的无聊,让你睡不着,不得不想点什么,不然就会无法忍受。
人不同于其他动物,不能独存于世,总要通过某种方式和其他的人联系在一起。在古代,婚姻和家庭是人绝顶重要的事,不但关乎人物质上的生存,更关系人心的冷暖,现在社会的最大问题之一,恐怕就是物质“极大丰富”的情况下,人心的冷漠和孤寂无助。我是谁,为什么而活在这世上?为了上班,还是为了工资,是为了买房,还是为了成家?是为了生子,还是为了防老,是为了死亡,还是为活着而活着?
我不全懂,也不完全肯定自己想要什么,可是为了活着而活,我宁愿为了更有价值的事情而死。
死,我们都知道,去从未和它亲近过,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死,所以更多的人在面对它的时候感到的是极度的恐怖!
记得曾有孔子的弟子问死,圣人答到:不知生何以知死?不管他老人家的意思如果,我觉得不知道生的意义,恐怕就不会知道应该如何去死。古代多壮士,为了“义”而死,气不长出,面不更色,慷慨赴死。近代战争中多烈士,为民族国家而死,抛头颅,洒热血,即便是年轻的生命也毫不顾惜。
为什么?
为什么?
难道他们真的不怕死?
是人就人没有不希望活着的,但如果死得其所,或者说这种“牺牲就义”正是你所希望的死法,恐怕就没什么可怕的了。世人讲“好似不如赖活着”,或许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是到自己为什么而活,自然也就不知道为什么而死。
总能看到,即将面对死亡的烈士们,常常高唱凯歌,放声大笑地说:老子死也值了!为什么?我猜想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,或者说应了自己的意愿和了自己的心意而死的人,一定是可以感到欣慰和幸福的。所以有时当他们喊出:二十年后老子还是一条好汉,或者高呼自己的主义万岁的时候,其实他们的生命就真的得以永生了。不管后人是否真的会一一记得他们的名字,但我们今天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,乃至所得到一切的快乐和幸福,就都是托了他们的福了。
所以在这无聊的夜晚忽然如古人托梦般地想到这些,竟猛然醒悟了“人为了有益于他人而活”,正是人最高尚人格的道理。如果一个人,为越多人谋得越大的幸福,他同时能得到的心灵的快慰也就越多,如果最后连生命也能奉献,那恐怕真的要坦然受死,含笑九泉了。我猜想这几乎甚至一定是一种莫大的快乐。
以那些伟大先人的高尚心态再来返照今人,不由得觉得心酸和可怜。
曾经有一个法国电影演到,法国国王到亲王的庄园游玩,而亲王的大管家,一个出身贫寒的人,却用自己周到的安排、独具匠心的设计,使得宴会和演出都完美至极,以至于法国国王竟用心在赌桌上,用巨额的财宝为赌注,把这个大管家从亲王那里赢了过来。他立刻成了所有嫉妒的对象,因为他即将跟随国王,成为伟大的“凡尔赛宫”的大管家了。就连国王的情人也爱上这个“低贱的管家”,偷偷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,可就在第二天清晨,他却吃了给国王准备的早餐,然后自杀了,他在给这个女人最后的信上说:他不愿成为别人赌桌上的赌注,即便是国王也不能使他像个奴隶一样的活着。
他死了,但他知道该怎么活,他可以是最好的仆人,却没有一天,拜倒在金钱,或者地位,或者荣耀的脚下,成为一个真正低贱的奴隶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